編者按
洋湖濕地,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,位于湖南省長沙市西南部大河西先導區內,北依岳麓山、東臨湘江,總面積4.85平方公里,集生態、文化、休閑、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,是我國中南地區最大的城市濕地。為進一步提升園區生態環境品質,改善洋湖濕地水環境和水生態質量,架構活力新城濕地生態綠芯,2019年4月,上海太和水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太和水”)對洋湖濕地景區實施水環境生態修復與水質改善綜合整治,在完成污染物凈化和營養鹽削減的基礎上,幫助洋湖濕地構建了以沉水植物群落為核心的生態涵養系統,大大提高了洋湖濕地景區水系自我凈化和抗負荷效能。濕地如今水清景美,水質滿足地表III類水標準,多次接待媒體采訪報道和領導考察參觀,并成功舉辦多場大型社會主題活動,洋湖濕地儼然成為長沙生態文明建設代表的一張名片。
湘江明珠,洋湖濕地
項目實施前
洋湖濕地公園整體水系依靠再生水廠尾水、自然降雨及雅河周邊地下水補水。水資源作為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濕地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核心載體,水生態的環境質量將影響濕地的生態結構的健康狀況。洋湖濕地水體總容積約208.78萬立方米,公園匯水面積約為432.58萬平方米,每天排入的再生水廠尾水10萬立方米。
1.因地制宜,和諧自然
太和水致力于低碳環保、因地制宜、尊重自然循環的水生態環境治理原則,結合洋湖濕地區域內的自然山水資源,對濕地內其他資源狀況進行充分的調研和分析。結合原有的自然地貌與資源,因勢利導地采取適當的人為措施,構建多種生態水環境類型,使湖泊系統朝著自然和健康方向發展,盡可能的減少對現有自然環境的擾動,最大限度地構造人和自然融洽和諧的環境。
2.多態多級,尾水控源
作為濕地主要污染來源之一,太和水根據再生水廠尾水的庫容、高程、功能和凈化等需求,劃分和制定不同區域及凈化措施,利用區域特點,合理分配流域水資源,確保區域水利安全和水生態環境安全。針對尾水凈化,采用尾水多級多態凈化工程和生態涵養系統的相互配合:態強化區對再生水廠先經復合生態濾床、人工水草、立體生態浮床、沉水植物以及底棲動物、魚類對水體進行高效凈化對尾水進行強化處理,減少后續湖體負荷及處理壓力;后續水體通過水生態修復沉水植物群落三大功能區(生態緩沖區、生態展示區、生態穩定區)生態系統構建,對水體進行逐步凈化,確保出水穩定達到治理目標,每日再生水廠尾水處理量達10萬噸。
3.“生物循環”建新家
太和水在完成污染物凈化和營養鹽削減的基礎上,構建以沉水植物群落為核心的生態涵養系統,包括水生植物(沉水植物、浮葉植物、挺水植物)、大型水生動物、浮游動物、微生物群落等在內的“水下森林涵養系統”,對濕地公園水體進行生態修復,大大提高了洋湖濕地景區水系自我凈化和抗負荷效能,最終實現水域出水水質滿足地表III類水標準、生態修復區透明度不低于2.0m的治理目標。
4.實踐應急,長效保證
太和水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和技術創新,建立集水質檢測、視頻監控于一體的智慧水務系統,對濕地公園水體水質進行監管及考核。充分分析和掌握所在地氣象水文特征,事先做好針對性的應急預案,經過施工—調試—汛期應急—調試運行實踐后,制定出科學的應對氣候變化、災害預防、生態平衡養護的管理方案,面對強自然環境,也有一定的抗沖擊能力,為長效管理、維持水體原位生態平衡穩定提供了長效保證。
太和水實施洋湖濕地水環境生態修復與水質改善綜合整治,不僅解決了城市污水廠尾水污染的問題,而且大大提升了洋湖濕地公園的水質、景觀及生物多樣性。是促進微污染水體資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徑,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協同具有積極作用,同時也響應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,具有顯著的生態環境與社會效益。
楊柳依依,水波蕩漾,人們在沿著蜿蜒的景觀河道,享受這煥然一新的怡靜。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,進一步提升洋湖的濱水景觀品質,洋湖濕地公園已成為一個集濕地群落觀賞、生態科普、兩型理念示范為一體的特色旅游目的地。“一園三區、洋湖十六卷”特色美畫,盡顯濕地的美麗多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