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到高質量發展,人們大多想到的是經濟領域,往往與經濟結構優化、產業發展轉型、商品服務升級等聯系在一起。其實,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總的要求,不光體現在經濟發展上,改革發展穩定、內政外交國防、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。
那么,究竟什么是高質量發展?它的著力點在哪里?推動高質量發展,就是質量和效益替代規模和增速成為首要目標,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質地和成色,大幅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,實現經濟行穩致遠、社會和諧安定。一言以蔽之,就是從以往只注重“大不大”“快不快”轉向現在追求“好不好”“優不優”。
發展理念高質量。理念對頭了,事業就能取得長足的進步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貫徹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的新發展理念,就是為了破解發展難題、提升發展質量、厚植發展優勢而提出的,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行動指南。推動高質量發展,必須在思想上來一場深刻的革命,堅決破除陳舊觀念的束縛,牢固樹立新理念,以思想之新、頭腦之新引領行動之新、面貌之新。
供給體系高質量。當前,我國發展面臨的問題,在供給和需求這兩側都有,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。無論是經濟領域日常用品的“漂洋過海”,還是社會領域優質資源的“僧多粥少”;無論是文化領域精品力作的“屈指可數”,還是生態領域綠水青山的“差強人意”,都反映了我國發展中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剩,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。推動高質量發展,必須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,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,繼續完成“三去一降一補”的重要任務,增強供給體系的韌性,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系,實現經濟在高水平上的動態平衡。
綜合效益高質量。衡量一個社會發展的效益好不好,既要看經濟運行的效率,也要看整體發展的收益。從經濟運行效率看,由于我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得還不充分,存在缺少競爭、成本較高的“低效率洼地”,必須通過推動高質量發展,促進生產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,提高全要素生產率,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;從社會整體發展看,與我國經濟領域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相比,社會文明度、人民幸福度、環境友好度還不相匹配,必須在高質量發展中補齊短板、強化弱項。
(江西新田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——太和水作品)
內在動力高質量。根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原理,調整不合理的生產關系,就能產生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新動力。土地改革就很典型。改革開放初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,把承包經營權從所有權中分離出來,地還是原來那些地,人還是原來那些人,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,“交夠國家的、留足集體的,剩下全是自己的”,使農業生產力得到大大提高?,F在,我國發展進入了一個動力轉換期,擴張式、數量型的傳統動力正在衰減,必須通過推動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,激發出更多內涵式、質量型的發展動力,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賦能。
部分轉載自《新征程面對面》